看过由湖北经济电视台等联合录制的八集电视剧《徐海东大将》后,感到意外的惊喜。原以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片层出不穷,后来者很难再拍出新意,没想到该片的策划者和编导们跳出窠臼、勇于创新,一改同类题材影视片只见打仗不见人的旧模式,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人物,着力刻画人物的个性及其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,因而成功地塑造了好几位性格鲜明、血肉丰满的革命英雄。全片洋溢着浩然正气,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噙着热泪看完该片,不禁想起了法国作家丹纳在《艺术哲学》中的一句名言:“真正天才的标识,就在于脱出惯例与传统的窠臼,另辟蹊径。”
的确,《徐海东大将》的成功得益于编导强烈的创新意识,它突破了一般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片“外斗强敌、内斗奸细”的藩篱,将那个特殊年代里与党内错误倾向的斗争作为一条重要的情节线。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,省委书记沈泽民力主攻打红安重镇七里坪和英山县城。窑工出身的副军长徐海东痛惜战友无谓牺牲,痛斥沈泽民瞎指挥是出于小资产阶级狂热,沈泽民恼差成怒,将徐海东逐出会场。此时正值红军队伍肃反扩大化,政委罗光出于个人目的,向省委书记递材料、进谗言,欲将徐海东打成“第三党”,连夜处决。是逃跑?还是等死?徐海东内心急剧斗争。然而当敌人袭来的时候,他“宁可拼死在战场上,不愿意死在自己人手里”,与敌血战,结果大获全胜。不避讳矛盾,不抹平冲突,才能营造出沉甸甸的历史感:也只有尊重历史、还原历史,才能如实地展现英雄本色。正是在这内外交困的严峻斗争中,徐海东大忠大勇、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才抒写得如此生动感人。
尤其值得肯定的是,该片在涉及党的高级领导人所犯错误时大胆坦然,但是,在细节选择和艺术处理时又能做到谨慎缜密。例如,该片既写了省委书记沈泽民的固执、多疑和急躁,又以足够的笔墨描写他明白真相后的自责自悔,一个襟怀坦白、勇于承认错误、改正错误的党的领导人得到了观众的理解和赞许。再如,该片写到了一些红军将士在肃反中被冤屈、拷打乃至误杀,但并不正面表现,而以光影替代,避免了副作用。又如,该片写到了徐海东遭怀疑、中伤,险些丧命,同时又写出他即使身处逆境,依然对革命赤胆忠心、无怨无悔,危难中更显英雄本色。
从该片的人物性格塑造上,也可以看出编导刻意求新的艺术追求。应该说,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我军将帅形象已有不少,然而,共性多,个性少。不少作者不敢触及,唯恐有损英雄形象。《徐》剧则不然,它写了徐海东心肠软,爱发火;屡屡错怪领导、战友和下级;爱赌咒、爱骂人。可是,编导通过这些极具个性的细节,让观众看到了主人公的率真、耿直,疾恶如仇,也看到了与自身缺点作斗争的艰难过程。这样的英雄更加可亲可信,可以毫无障碍地走进现代人的心灵。